English

高原开拓人

1998-04-10 来源:光明日报 胡晓梦 我有话说

三年前,许少钦来到西藏米林农场任场长时,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这家农场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:农场一年亏损达120多万元,资产负债率为75.9%,银行户头只有9千元资金,不仅无法兑现过去两年中拖欠职工应增的358万元工资款,而且连职工的基本工资也无力支付,200多名在职职工、300多名退休职工已经有两三个月没有拿到工资。米林农场已经成为全区最困难的企业。

1995年5月,时任福建漳州市芗城区副区长的许少钦受命于米林农场的危难之际。从气候宜人的东海之滨来到雪域高原,他顾不上头昏脑胀和鼻孔流血不止,就一头扎进工作。他跑遍了农场的每一户职工家庭,走访了所有干部,终于摸清了农场存在的问题,提出了“立足农场、走出西藏”的口号,立下“一年打基础、两年甩包袱、三年上效益”的誓言。他带领大家从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,先后派出25名干部职工到福建参观学习搞活国有农场的做法和经验,为农场经营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;他改变了农场30多年来单一种植青稞、小麦的产业结构和广种薄收粗放式耕作方式,闯出了一条“种、养、加三结合,农、工、贸一体化”的发展新路。他大胆推出了调整种植结构的“三三制”:农场6700亩土地三分之一用于种植粮油作物,三分之一用于种植经济作物,三分之一种绿肥以提高地力。他的这一作法在沿海地区也许算不了什么,但在西藏却是破天荒的大事。一年下来,仅用三分之一土地生产的粮食产量创农场历史最高水平,大面积试种的玉米和烟叶也获得成功,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
许少钦顾不上高山反应和旅途疲劳,几进几出西藏,四处奔波,积极引进资金、技术和人才:他争取到福建省300万元贴息贷款,带领大家苦干10个月,建成320千瓦水电站,解决了制约农场发展关键的能源问题;漳州市和农业部为许少钦的真情所感动,无私援助200万元,办起了年生产能力为200吨、产值可达600万元的西藏首家蜜饯厂,投资60万元修建了水果保鲜库;利用农场生产的饲料、下脚料,引进国内外良种猪办起了现代化的养猪场,目前,700多头生猪已出栏;引进了全套机械化设备建起了日产面粉20吨的嘎玛面粉厂,使农场职工告别了水磨面粉效率低、质量差的历史。

扎扎实实的工作,使米林农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:三年来,场产工农业总产值从165万元增加到372万元,补发了拖欠职工增资工资228万元,还贷275万元,1997年填平亏损盈利26.5万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